北京传感器产业布局紧扼物联网发展命脉
研究报告采用了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SWOT分析法、信息情报搜集研究、信息计量分析法、情景分析等方法深入调研分析了我国传感器和传感网络技术基础及产基础。唐超指出,北京市传感器及传感网络具有科研机构和人才资源丰富、产业配套齐全、政策倾斜等优势,但同时存在着核心技术薄弱、规模化生产能力弱、国外等劣势。
这样的优劣势是很明显的。就市场份额而言,我国4大类传感器市场中,工业和汽车电子产业占据三分之一的重要位置,而工业传感器市场中国外厂商如西门子、霍尼韦尔、横河、欧姆龙等公司则占了较大份额。我国国内传感器厂商数量并不少,但仍然缺乏知名品牌,核心技术、工艺研制更是多数掌握在国外品牌厂商手中。
就未来发展问题,研究报告指出,传感器技术将朝着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研究报告还对北京市传感器及传感网络产业技术发展提出了针对政策、行业的相关建议。
未来中国尤其是北京市传感器领域的发展将在整个物联网战略布局中至关重要,特别是人性化需求权重加大,隐私问题、安全问题、个人数据保护问题等也将成为产业发展将面临的挑战。
物联网领域竞争格局初显
赛迪顾问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预达到2000亿元,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北京是否准备好了?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提出,迅速收到了国际关注。在物联网领域,美国捷足先登,其EPCglobal标准已在国际上取得主动地位并被许多国家采纳;欧盟不甘示弱,个系统提出物联网发展和管理计划;日本的“泛在”战略和韩国的“U-Korea”战略都表明了其想在物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占据有利位置。
还记得2008年奥运会期间,视频监控、智能交通、电子门票等应用上都采用了物联网的相关技术,这在保障赛事顺利开展的同时也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大力发展物联网的决心。目前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纷纷进入了物联网产业局部建设,北京更是抓紧布局,本次研究报告就为北京市传感器及传感网络技术发展描绘了一张清晰的线路图,北京面对这样一个万亿级的时代产业,中国北京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友情提醒:为保障您的利益,降低您的风险,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